王春晖: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化生产力”与弥补 “数字经济鸿沟”的思考
2019-08-14 07:25:41
  • 0
  • 0
  • 4
  • 0

       “数字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概念,而是渗透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现代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灵活、敏捷、效率和智慧。数字乡村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这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本文重点分析了数字乡村的本质与特征,提出乡村振兴的“五维空间”,分析了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表现为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弥补城乡之间的“数字经济鸿沟”,并提出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六点建议。

      一、乡村振兴的“五维空间”与“数字乡村”的本质

     乡村和农村的实质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本为一体,都是针对城市而言的另一种区域,以及这种区域所体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然而,两者给人的感觉不同,农村是一种相对比较客观的存在,提到农村,一般想到的是农业,农民。长期以来,城里人一提到农村,想到的就是落后,想到的是泥土,想到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乡村则是带着一种情怀色彩的农村,著名作家贾平凹对他的家乡——“商洛”有这样一段描述:“在秦之头、楚之尾,秦岭上空的鸟是丹江里的鱼穿上了羽毛,丹江里的鱼是秦岭上空的脱了羽毛的鸟,它们是天地间最自在的。我就是从这块地里冒出来的一股气,幻变着形态和色彩。”

    如今城里人提到乡村,往往意味着一种绿色休闲生活方式,它是田园的,自然的,带着温情,乃至让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她可能是一副美丽的画卷,无论是山水画或是水彩画,始终诱人。所以,我国实施的是“乡村振兴战略”而不是“农村振兴战略”,这反映了中央提出这个战略的真实意图。

    数字乡村的本质是乡村,乡村数字化的特征必须反应乡村的本质。乡村本质是由地理空间、能力空间、有序空间、人文空间、梯度空间组成的多维集合体,是人、物、信息集中和交换的地方。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总要求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笔者以为,乡村振兴就是全面振兴乡村的“五维空间”,数字乡村就是让乡村的“五维空间”更智慧、更便捷、更效率、更安全。

    1.地理空间,表现为“生态宜居”,“生态宜居”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并顺应自然规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以不破坏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振兴”,这是一条基本“红线”。

    2.能力空间,表现为“生活富裕”,农民的生活富裕主要体现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空间,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如何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关键在于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数字乡村”环境下的“生活富裕”展示的是现代农民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并应用数字技术完成工作任务时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3.有序空间,表现为“治理有效”,充分展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体系。“治理有效”的首要任务是组织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构建基于乡村振兴的各基层自治组织。

     乡村基层党组织的行为应当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二是以农民的主体地位为本,尊重农民;三是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一把手一定要靠得住、有本事、肯实干、干对事;四是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一篇文章。习近平指出:“支持、保护、重用敢抓敢干、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领导干部;批评、教育、处理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甚至失职渎职的干部,这是我们的一贯立场和做法。”

    4.人文空间,表现为“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三是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四是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的力量,不可一蹴而就。

    5.梯度空间,表现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首要就是让农业兴旺,这不仅仅要体现乡村的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更要体现产业发展的梯度结构空间,梯度产业结构的前提是产业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单一生产不能用兴旺来形容,比如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但是梯度产业结构的各产业之间应当体现合理有序以及产业内部的有机关联。梯度空间除了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梯度有序,还要夯实产业组织的梯度有序,主要表现为产业内主体间的组织(企业、合作社、农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梯度关系等。

    “数字乡村”要充分展示乡村“五维空间”数字化应用水平,其本质是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安全性的五维空间区域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综合体现五大融合体系:一是建设广泛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二是具备深度互联的信息体系;三是构建协同的信息共享机制;四是实现信息的智能处理;五是拓展数据信息的开放应用。

     二、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化生产力“的内涵

    就生产力本身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和控制的程度,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二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三是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即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笔者以为,“数字化生产力”的内涵,意味着在乡村的“五维空间”领域全方位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构三大要素:一是具有一定数字技术知识和生产运营的劳动者,这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数字化知识和应用的劳动者;二是与一定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三是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的数字化应用水平。

    数字化在乡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我们一般考虑到的是生产工具的数字化,很少关注“劳动对象”的数字化,尤其是土地,那么土地可以数字化吗?美国有一家名为气候公司的创业企业,这个公司每天都会对美国境内超过一百万个乡村的土地,未来两年的天气情况进行超过1万次模拟。随后,该公司将根系结构和土壤孔隙度的相关数据,与模拟结果相结合,为成千上万的农民提供农作物保险。

    笔者以为,在数字乡村的推进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应当建立全国一体化的乡村农田土壤生态的数字化监测与保护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与“5G+物联网传感技术“的融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通过大数据管理工具和方法,采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手段,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发展乡村数字应当系统研究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重点实施“四个重视”:一是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二是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数字化经济体系;三是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数字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化建设新局面;四是注重乡村劳动者数字化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提升,积极培养乡村数字经济与技术应用人才,实施新型职业技术农民培养工程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显然,培养具有一定数字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乡村本土化人才是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化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决定因素。

    三、从缩小“数字鸿沟”到弥补“数字经济鸿沟”

    "数字鸿沟"主要指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笔者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鸿沟”已经表现为一种运用数字技术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因此,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鸿沟”已经不仅仅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同地域发展和应用的差距,而是基于“数字鸿沟”导致或拉大的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群体之间的“数字经济鸿沟”。

    面对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广大人民群众对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学习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目前,在我国城乡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其它不同群体之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并在“数字鸿沟”的制约下导致的“数字经济鸿沟”,一方面是由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互联的普及和应用;另一方面则是由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尤其是农村的广大农民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这是造成城乡不同群体之间的新“数字鸿沟“——“数字经济鸿沟”。

    四、弥补城乡“数字经济鸿沟”的几点建议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顶层战略,是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数字乡村”战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做好顶层规划,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深刻认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各级政府应当认识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积极围绕“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的要求,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极大地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经济鸿沟”。

   总体布局“数字经济+产业布局“,这是”数字乡村“在产业空间上的分布。科学的产业布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工具,通过对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规划等各种因素的数据分析,实现产业的最优组合和最优配置,并利用”数字乡村“的产业集聚平台,实现产业在空间梯度上的产业集群效应。

   第二,坚持立足实际,探索走中国特色数字乡村发展道路,立足国情社情农情,建设有机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数字乡村。大国小农的基本特征将长期伴随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建议出台“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标准,指导和协调基础设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第三,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乡村。在我国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与并行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建设应当与“智慧城市”建设并行进行,实现公共数据的共享,以数据链驱动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乡村经济的繁荣能否长期持续下去,关键看“数字经济鸿沟”是在不断填平还是不断扩大,弥补“数字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强化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还在于乡村广大农民的数字知识平与应用数字技术技能的提升,弥补农民数字技术应用和技能的鸿沟。笔者建议,实施“数字乡村“新型农民职业技术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一大批乡村数字经济与技术应用人才,这是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化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数字乡村驱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第五,设立‘数字乡村’专项引导基金。各级政府完善政策支持,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与国家级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建议地方政府设立“数字乡村“专项引导基金,以“数字产业+绿色金融”双轮驱动的产融互动模式推进“数字乡村“专项引导基金的运行。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农业保险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系列金融产品,促进一系列适应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发展,如“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数字田园康养”、“乡村更新改造”、”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

    第六,发展乡村数字科普与数字文化。发展乡村的数字科普与数字文化,主要侧重两大领域,一是通过VR等数字技术以及建立数字乡村MOOC平台,助力乡村的数字技术和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二是通过乡村数字文化助力乡村的文化振兴,创作更多的乡风文明建设的典范,达到既要传承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先进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注:本文是王春晖教授在“首届中国(商洛)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王春晖教授系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与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